![]()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包括能够组合连接的浮动模块和接触模块,接触模块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端子单元,第一端子单元包括第一夹持端,第一夹持端的截面为V型结构;浮动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端子单元,第二端子单元包括第二夹持端,第二夹持端的截面为与第一夹持端夹角相等的V型结构,第二夹持端和第一夹持端之间能够插接互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浮动模块和接触模块均设置弹片结构,构成互锁式插接结构,并在浮动模块和接触模块相对浮动的状态下也能保持稳定的接触,同时自插接的起始状态便可保证传递路径的等长状态,保证了浮动连接器在高速差分信号传输场景中的适配性和稳定性。 公开号:CN214336943U 申请号:CN202023236002.0U 申请日:2020-12-28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胡光才;胡正科;万军;朱新爱 申请人:Shanghai Laimu Electronic Co Ltd; IPC主号:H01R4-48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n0002] 浮动(Floating)连接器是指带有浮动机构、可吸收在PCB基板上贴装连接器时产生横纵向误差的连接器。浮动连接器可以减少连接器和基板的受力,其中浮动模块和接触模块可以进行X和Y向的相对浮动,以此满足振动场景如引擎舱中的连续振动影响,同时还可以满足装配误差。 [n0003] 而现有技术中的浮动连接器同时存在接触区和浮动区对应结构设置不均衡、弹性结构配合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制程管控难度高,容易导致产品接触稳定性差。差分信号(Differential Signal)在高速电路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路中最关键的信号往往都要采用差分结构设计,但目前的浮动连接器因为差分信号的传递路径问题,造成连机器无法适用于高速差分信号传输。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通过在浮动模块和接触模块均设置弹片结构,构成互锁式插接结构,并在浮动模块和接触模块相对浮动的状态下也能保持稳定的接触,同时自插接的起始状态便可保证传递路径的等长状态,保证了浮动连接器在高速差分信号传输场景中的适配性和稳定性。 [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n0006] 本实用新型中的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包括能够组合连接的浮动模块和接触模块,所述接触模块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端子单元,所述第一端子单元设于第一壳体中,第一端子单元包括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一夹持端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夹持端的截面为V型结构; [n0007] 所述浮动模块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端子单元,所述第二端子单元设于第二壳体中,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为对称结构,第二端子单元包括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二夹持端的截面为与第一夹持端夹角相等的V型结构,所述第二夹持端和第一夹持端之间能够插接互锁,以此在单侧的第一夹持端和第二夹持端之间便能产生2个稳定接触点,以此实现双侧4接触点的稳定结构,构成整体的双侧稳定回路。 [n0008] 进一步地优选地,第一夹持端和第二夹持端对应的V型结构尺寸相同,大小完全相等,可最佳的匹配差分信号传输的“等长、等距”原则。 [n000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和第二端子单元均由金属弹性件构成。 [n0010]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弹性件分别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平行排列有多个。 [n0011]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弹性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n001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单元还包括与第一夹持端连接的第一弹性臂; [n0013] 所述第二端子单元还包括伸长臂和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夹持端、伸长臂和第二弹性臂依次首尾连接。 [n0014]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截面为L型或C型; [n0015] 所述第二弹性臂的截面为“几”字型。 [n0016]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端包括第一前臂和第一后臂; [n0017] 所述第二夹持端包括第二前臂和第二后臂; [n0018] 所述第一前臂和第一后臂所呈夹角与第二前臂和第二后臂所呈夹角相等。 [n001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臂能够与第二前臂贴合,以此构成第一对插状态。 [n0020] 进一步地,浮动模块和接触模块部分对插或完全对插时,所述第一夹持端抵压于所述伸长臂上,同时所述第二夹持端抵压于第一弹性臂上,分别构成第二对插状态和第三对插状态,以此实现所述第二夹持端和第一夹持端之间能够插接互锁,及第二对插状态为两者的限定长度中的插接活动互锁状态,第三对插状态为插接到底状态,插接到底状态可过壳体上的限位或者卡夹件实现壳体对接锁定。 [n0021]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后臂与所述第一后臂的长度相等,以此实现了差分信号的等距传输。 [n002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n0023] 1)本技术方案通过在浮动模块和接触模块均设置弹片结构,构成互锁式插接结构,并在浮动模块和接触模块相对浮动的状态下也能保持稳定的接触,同时自插接的起始状态可最佳地匹配差分信号传输的“等长、等距”原则,保证了浮动连接器在高速差分信号传输场景中的适配性和稳定性。 [n0024] 2)本技术方案中V型结构的夹持端的外凸与内凹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设置,都可实现将接触功能分配于两个端子单元上,同时在单侧的第一夹持端和第二夹持端之间都能产生2个稳定接触点,以此实现双侧4接触点的稳定结构,构成整体的双侧稳定回路,避免了接触单元形变需求在单侧端子结构上的集中,显著简化了模具及过程管控工艺难度。 [n0025] 图1为本技术方案中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n0026] 图2为本技术方案中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第一对插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n0027] 图3为本技术方案中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第二对插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n0028] 图4为本技术方案中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第三对插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n0029] 图5为本技术方案中实施例1的回路结构示意图; [n0030] 图6为本技术方案中实施例2的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n0031] 图7为本技术方案中实施例2回路结构示意图。 [n0032] 图中:1、接触模块,2、浮动模块,11、第一壳体,12、第一夹持端,13、第一弹性臂,121、第一前臂,122、第一后臂,21、第二壳体,22、第二夹持端, 23、伸长臂,24、第二弹性臂,221、第二前臂,222、第二后臂,3、第一回路方向,4、第二回路方向。 [n0033]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n0034] 实施例1 [n0035] 本实施例中的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包括能够组合连接的浮动模块2和接触模块1,接触模块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一端子单元,所述第一端子单元设于第一壳体11中,第一端子单元为对称结构,第一端子单元包括第一夹持端12,所述第一夹持端12的截面为V型结构。浮动模块2包括第二壳体21和第二端子单元,所述第二端子单元设于第二壳体21中,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为对称结构,第二端子单元包括第二夹持端22,所述第二夹持端22的截面为与第一夹持端12夹角相等的V型结构,参见图1。第二夹持端22和第一夹持端12之间能够插接互锁。通过在浮动模块2和接触模块1均设置弹片结构,构成互锁式插接结构,并在浮动模块 2和接触模块1相对浮动的状态下也能保持稳定的接触,同时自插接的起始状态可最佳地匹配差分信号传输的“等长、等距”原则,保证了浮动连接器在高速差分信号传输场景中的适配性和稳定性。 [n0036] 第一端子单元和第二端子单元均由镜像对称设置的金属弹性件构成。金属弹性件分别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中平行排列有多个。金属弹性件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端子单元还包括与第一夹持端12连接的第一弹性臂13。 [n0037] 第二端子单元还包括伸长臂23和第二弹性臂24,第二夹持端22、伸长臂23 和第二弹性臂24依次首尾连接。第一弹性臂13的截面为L型,第二弹性臂24的截面为“几”字型,第二弹性臂24构成。 [n0038] 第一夹持端12包括第一前臂121和第一后臂122,第二夹持端22包括第二前臂221和第二后臂222,第一前臂121和第一后臂122所呈夹角与第二前臂221和第二后臂222所呈夹角相等。 [n0039] 第一前臂121能够与第二前臂221贴合,以此构成第一对插状态,参见图2,回路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浮动模块2和接触模块1部分对插或完全对插时,所述第一夹持端12抵压于所述伸长臂23上,同时所述第二夹持端22抵压于第一弹性臂13上,分别构成第二对插状态和第三对插状态,以此实现所述第二夹持端22 和第一夹持端12之间能够插接互锁,及第二对插状态为两者的限定长度中的插接活动互锁状态,第三对插状态为插接到底状态,插接到底状态可过壳体上的限位或者卡夹件实现壳体对接锁定,参见图3和图4。 [n0040] 本实施例中V型结构的夹持端的外凸与内凹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设置。本实施例中对应的附图仅表现了将外凸的夹持端设于第二端子单元上,将内凹的持端设于第一端子单元上,使得第一端子单元夹持于第二端子单元上。外凸和内凹的具体设置只要满足本技术方案中V型的匹配结构,都可实现将接触功能分配于两个端子单元上,避免了接触单元形变需求在单侧端子结构上的集中,显著简化了模具及过程管控工艺难度。 [n0041] 差分信号有几个优点,它们中的三个是a与电源系统有效隔离,b对噪声免疫,和c增强信噪比。与电源系统特别是系统地隔离依赖于差分线上的信号真正地大小相等且极性相反,对噪声的免疫经常依赖于走线的紧耦合,这将依次影响到为防止反射而对走线进行正确的端接的值,以及如果走线必须紧耦合,通常也是需要的,它们的间距必须全线为常数。第二后臂222与所述第一后臂122的长度相等,以此实现了差分信号的等距传输。 [n0042] 实施例2 [n0043] 区别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单元为非对称对称结构,第一弹性臂 13的截面为C型,第二弹性臂24的截面为“几”字型,参见图6。第一端子单元由两个非对称的金属弹性件构成,以此可以实现90°安装的结构,其回路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 [n0044]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包括能够组合连接的浮动模块(2)和接触模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模块(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一端子单元,所述第一端子单元设于第一壳体(11)中,第一端子单元包括第一夹持端(12),所述第一夹持端(12)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夹持端(12)的截面为V型结构; 所述浮动模块(2)包括第二壳体(21)和第二端子单元,所述第二端子单元设于第二壳体(21)中,所述第二端子单元为对称结构,第二端子单元包括第二夹持端(22),所述第二夹持端(22)的截面为与第一夹持端(12)夹角相等的V型结构,所述第二夹持端(22)和第一夹持端(12)之间能够插接互锁。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和第二端子单元均由金属弹性件构成。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弹性件分别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中平行排列有多个。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弹性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单元还包括与第一夹持端(12)连接的第一弹性臂(13); 所述第二端子单元还包括伸长臂(23)和第二弹性臂(24),所述第二夹持端(22)、伸长臂(23)和第二弹性臂(24)依次首尾连接。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13)的截面为L型或C型; 所述第二弹性臂(24)的截面为“几”字型。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端(12)包括第一前臂(121)和第一后臂(122); 所述第二夹持端(22)包括第二前臂(221)和第二后臂(222); 所述第一前臂(121)和第一后臂(122)所呈夹角与第二前臂(221)和第二后臂(222)所呈夹角相等。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臂(121)能够与第二前臂(221)贴合。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浮动模块(2)和接触模块(1)部分对插或完全对插时,所述第一夹持端(12)抵压于所述伸长臂(23)上,同时所述第二夹持端(22)抵压于第一弹性臂(13)上。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臂(222)与所述第一后臂(122)的长度相等。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20040058568A1|2004-03-25|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omplementary recess and projection interengagement US20090124107A1|2009-05-14|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matched impedance by contacts having node arrangement US8210877B2|2012-07-03|Modular connector US7883367B1|2011-02-08|High density backplane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 arrangement KR101802171B1|2017-11-28|커넥터 US20120329333A1|2012-12-27|Connector US7766664B2|2010-08-03|Power connector and power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ontact protection mechanism CN109861035A|2019-06-07|高速连接器 CN214336943U|2021-10-01|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CN104181653A|2014-12-03|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11817067A|2020-10-23|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件、电设备和电互连系统 CN112701502A|2021-04-23|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US6910921B2|2005-06-28|Electrical connector JP2567792B2|1996-12-25|スタッキングボードの接続方法 JP2006269418A|2006-10-05|コネクタ US9614334B2|2017-04-04|Hermaphroditic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0391054C|2008-05-28|电连接器连接引脚的结构 CN208723159U|2019-04-09|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10459894B|2020-12-04|一种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连接器 TWM582246U|2019-08-11|高速連接器組件、插座連接器及其插座端子 CN210957070U|2020-07-07|一种插接导电端子及插接浮动式连接器 CN1841855A|2006-10-04|具有电路板固持结构的电连接器 CN214673057U|2021-11-09|一种免焊接式fpc连接器 CN210489883U|2020-05-08|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09329299U|2019-08-30|一种条形连接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236002.0U|CN214336943U|2020-12-28|2020-12-28|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CN202023236002.0U| CN214336943U|2020-12-28|2020-12-28|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